以下是節目的連結︰
http://mytv.tvb.com/news/newsmagazine/140736#page-1
以下是評論文章的連結︰
http://thehousenews.com/art/藝術透視新聞垃圾/
以下是全文,包括網友的評論︰
無線電視於二月二日播出的《新聞透視 — 藝術.垃圾》,探討西九M+斥巨資向瑞士收藏家購買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品,卻遭評為「買垃圾」一事。該節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除了以搖晃鏡頭和鐵窗風雲式燈光,營造出「藝術難以理解」的恐怖感之外,莫過於這一幕:主持人拿著一個以黑色咭紙做背景、用手電筒打燈的「漱口盅」,在伙炭藝術村到處問參觀者:「這是否藝術?」
甚麼是藝術,藝術跟技藝和文化的分別,觀看所涉及的直覺和觀念,了解藝術品和藝術家背景有多重要,東方藝術的衡量方式 ... ... 這些問題,節目大可以從藝術史著手,深入探討某一個藝術家或者某個時期的故事,結論雖無定案,但亦可啟發觀眾思考。《藝術.垃圾》卻寧願斷章取義,將被訪者的一套說法交錯剪接,假裝成對話,再借眾說紛紜的觀感,把藝術說得莫測高深,暗示大眾無從入手;另一面又落入簡化的「你睇到鍾意咪得」,忽視了喜歡一件作品之餘,可以繼續深化、增廣視野之可能。
《藝術.垃圾》所犯的錯,在於一開始就答了錯問題。它想問的,根本不是藝術的本質,而是藝術品訂價的準則。說白一點,就是「M+買呢批貨究竟抵唔抵」。故此,該節目的謎題其實來自藝術市場,而非藝術本身。
這難道不是藝術對商業所開的一大玩笑? 若我們以藝術角度去衡量作品,尚有不少實實在在的評論和理論可循;可是當我們以商品價值去衡量它,它卻是最不可理喻的東西。藝術商品的價錢,跟它的內容、物料、勞動力、技術、實用價值等,實際並無關係。借用阿當.史密斯的例子:如果想知道鑽石的價值,不管你怎樣透視它的結構,甚至把它切割開來也沒有用,只能夠從交易關係中求得;可是,跟金融市場一樣,藝術市場受投資炒賣的影響,連供求關係也顯得高深莫測,令藝術商品價格彷彿斷線風箏,無法預料。
探討金融市場的走向,可以在財經節目播出,那為什麼《藝術.垃圾》會以討論藝術的姿態,去探問藝術品的價錢?這正正暴露出香港主流媒體的盲點:主流意識的問題,不單在於它只懂以商業價值衡量事物,更更在於當它遇到它不能理解的事情,例如藝術、人文的問題,不會開放地理解其價值,謙虛地研究,卻硬要不懂裝懂,以它熟悉的管理、經濟、民意調查等框架,回答錯誤的問題。結果,反而隨便將藝術人文流放到不是故弄玄虛,就是民粹犬儒的位置。
媒體也是斷線風箏
2011年英劇集《黑鏡》(Black Mirror)的首集,故事講述英國一位廣受國民歡迎的公主,遭恐怖份子綁架,而綁匪釋放人質的要求,竟然是要英國首相於當日下午四時,在全國廣播的電視頻道上跟一隻豬性交,否則撕票。面對荒謬的要求,首相當然不打算答應,立即叫幕僚追蹤片段來源,計劃營救公主,一面部署媒體戰,務求塑造民意,一旦綁匪撕票,首相亦無需負責。
開始時,民意調查顯示公眾大多同情首相,認為要求不可理喻。但當綁匪上載片段,公然切斷公主手指警告首相不得作弊,民意立即逆轉,覺得這只是首相的個人恥辱,公主的性命更為重要。其後,營救計劃失敗,首相竟然別無選擇,真的要在電視廣播面前作人獸交。事後發現綁匪果真釋放公主,事件彷彿告一段落。
對民眾來說,威脅公主性命固然可怕,但對媒體本身來說,綁匪行動意義不明才是真正的恐怖。首先,「首相跟豬性交」此一要求,既非求財,亦沒有明顯的政治、宗教理由,綁匪身份又不明,令人無法歸咎於某個族群。面對這種意義的黑洞,媒體顯得十分焦慮,不惜胡亂為事件定性,甚至連豬的歷史和符號都談上了。但亂七八糟的解釋,也是解釋的一種,只要有個說法,媒體仍能支撐下去。
但綁匪給媒體的致命一擊,卻是高潮過後的一步:原來根據閉路電視紀錄,公主早在下午三時半已經獲釋,比廣播早了三十分鐘 ——因此下午四時「首相跟豬性交」上演的時候,現實中其實已無任何威脅。換句話說,媒體秀白演了一場。
首相幕僚轉念一想,就知此事絕不能公開﹗ 因為對公眾來說,傳媒報導不實或者胡亂分析,早已是公開的秘密,因此眾說紛紜、「公說公有理」的傳媒生態,公眾尚可接受。但如果公開地宣稱,四時發生的直播,根本無對應之現實(此時公主已獲釋放),則等於叫媒體親自承認,原來媒體可以徹底跟現實脫勾,完全自給自足,那支撐著整個媒體政治的假設,亦將土崩瓦解。
綁匪的真正意圖,就是要令媒體暴露自己的空中樓閣。可是面對媒體巨獸,他卻失敗了。
這故事的結局是個悲劇。首先,傳媒成功掩蓋「公主三時半獲釋」的事實,首相亦因此成為英雄;一年過後,首相、公主和媒體繼續行禮如儀,照樣扮演自己的角色。而當日自殺身亡的綁匪,原來是個著名藝術家,於是事件自然被媒體定性為具爭議性的藝術,成為藝術圈談論的話題。本來綁匪所打開的缺口,已被媒體全盤收編。媒體巨獸果然可以超越現實,繼續自給自足。
話說回來,「漱口盅」的文化意義或者Andy Warhol的藝術理念,其實並沒有「首相跟豬性交」那麼難理解,也沒有《藝術.垃圾》所講那麼神秘。就像喜歡一套電影那樣罷:沒人會拿著預告,周圍問人這是不是電影的。看完電影有了一些觀感,我們多半會先問問自己為什麼,喜歡的話會想了解導演和畫面背後的故事,觸動人的是甚麼地方;有不明白的地方,也不會急於解釋一切,反而會想多看一遍,而好電影總能令人每看一次都有新發現。至於專家的評論,有時的確增長知識,但感受和理解,始終都是屬於電影和觀眾之間的事,沒有媒人可給你作主。
反之,如果媒體囫圇吞棗,急於將它不明白的東西,統統納入預設的框架,則不論藝術思潮或者文化現象,也可能被變成媒體眼中的恐怖主義。況且真正的恐怖,難道不就是因循苟且、脫離現實的媒體,不斷複製的那一套意識形態嗎? 如果人人都一早知道媒體的虛幻,只得媒體自己不知,那麼喚醒它的方法,或許就只有自己當起「恐怖份子」——放棄急於消化現實的習慣,反而能夠接觸紛雜多向的真實。當人能夠直接組織意義、培養感受,媒體就能回歸它本位,成為眾多認識世界的工具之一,不再是世界的全部。那麼,新事物也不必像恐怖襲擊般可怕了。
網上回應︰
- Sie Susie: 直接組織意義、培養感受」好像從來也沒人教,大概只有記實內容,背誦結果,培養「興趣」...等等。
- Tocant Can: 《新聞透視》不是《藝術透視》,睇晒成個節目,作為新聞節目絕對合格。第一節,講既唔係藝術,係藝術界背後既政治角力。第二節,講既亦都唔係藝術,主要講香港人對「藝術」既睇法,唔知邊忽「營造出『藝術難以理解』的恐怖感」、「M+買呢批貨究竟抵唔抵」,如果真係有睇埋個結尾,就更加唔會有呢種諗法。似乎係有人為左吹水,斷章取義。
- Ger Choi: 單單是營造藝術/垃圾這個幾乎非黑即白的前題,就已經係恐怖啦。如果咁都叫吹水,我真係唔知世上有咩唔係吹水。
- Zolee Yung: 連策展人做咩呢個大前題都無解釋俾大眾聽,淨係話買左一堆當代藝術品,然後過度簡化拎住道具佢周街問。再之後問一條似乎言之有物既問題,問咩係當代藝術,真係好得人驚。即係咁,其實就如科研一樣,比一千億發展肉眼睇唔到既微生物研究,點解大家會覺得無問題,但比一億買當代藝術你會覺得有問題?咪就係因為你基本上受過九年免費教育,認同所謂的科普價值,但我地政府從來都將藝術係教育甚至生活抽離,作為一個新聞節目,你唔consolidate咩叫art/先解釋後導入主題同問題。反而將佢兩分法左,藝術vs無人睇得明既垃圾。呢d唔叫bias叫咩?(我已經好客氣無將佢擺入誤導呢個位)
- Joao Li: 我是作者。第一節,講既唔係藝術,係藝術界背後既政治角力。第二節,講既亦都唔係藝術,主要講香港人對「藝術」既睇法。此兩點我大致同意,亦正正是本文主旨。我認為節目以探討藝術本質的方法 (例如拿漱口盎去問人是否藝術,問咩係藝術、咩係垃圾) 去切入上述問題,是錯配了。另外,只談藝術界背後既政治角力同想像中的「香港人對藝術的睇法」,而不談藝術本身,我覺得很不足。只談紅酒市場而不談紅酒釀造過程、歷史和地理,是可以,但我覺得不好,是我寫文和吹水的動機。節目想問「M+買呢批貨究竟抵唔抵」,是我的判斷,你不同意,那也沒甚麼好講,不同觀眾總有不同閱讀。你看完不覺得節目有「營造出『藝術難以理解』的恐怖感」,那很好,我也希望大家沒有。如果沒此感覺,其實不用閱讀本文,如果讀了浪費了你的時間,不好意思。畢竟,媒體上的文字也常常是浪費人時間的,不如真的去看看藝術品,看看真實的世界好過。
- Tocant Can: Joao Li :第二節用漱口盎去問人係咪藝術品,並非係諷剌個漱口盎係「冇藝術價值」、「係垃圾」,而係的確有人曾經用漱口盎展覽。我再聽埋節目入面呂振光既講法,同埋記者對節目作既總結,的確好難令人聯想到節目係想「營造『藝術難明』既氣氛」、「到乜先叫『值』既藝術品」。記者個結論正正係你講既:「不如真的去看看藝術品。」至於一個新聞節目係咪要教觀眾從藝術史角度、美學角度去欣賞作品,就好似教中文講到「科學家」就要教埋科學一樣,立論有d好笑。
- Tocant Can: 蔡芷筠 :如果你真係有睇過節目的話,就會知節目主要講到,有藝術家公開指責M+買「垃圾」,大陸傳媒仲發動連串攻擊,實質就係打壓部份「政治不正確」既藝術品。「藝術。垃圾」這個題旨明顯就係講呢件事,講既係公共議題,而唔係探討藝術。如果你真係有睇個節目的話。
- Tocant Can: Zoiee Yung :節目 6分11秒開始就有策展人皮力既解釋,講呢批藝術作同過30年中國政治有關,仲個別介紹部份作品,何來冇「無解釋俾大眾聽」?仲有所謂「二分法」,如果你係排除晒整體內容去睇,專門針對呢個「藝術。垃圾」呢個標題去評論,我同意,有二分法成份,但亦正如我講,係斷章取義,正宗借題發揮。到底評論果陣係咪真係完整睇晒個節目既呢?定係節目講過「垃圾」兩個字、「難明」兩個字,就係代表節目想話畀觀眾聽藝術難明,係垃圾?咁都唔係斷章取義係乜?
http://www.independent.co.uk/arts-entertainment/art/news/a-pair-of-glasses-were-left-on-the-floor-at-museum-and-everyone-mistook-it-for-art-a7049551.html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