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

讀書之共享空間

在社會中共同生活,大家的說話與行動都會創造出「共享空間」。漢娜.鄂蘭在《人的條件》中,以「圍桌而坐的人們之間的那張桌子」,來形容這個屬於大家、卻又每人都不能據為私有的公共領堿。




這個比喻教我想起讀書會。

萌生組織讀書會已是四年前的事。那時參加過艺鵠的張愛玲讀書會,意猶未盡,於是與ALICE共組自己的讀書會;ALICE用的字眼是「沙龍」。大家從身邊朋友開始,也在網上宣傳,湊夠四、五位朋友就開檔,一、兩個月聚一次,每次圍讀一本小說。而我與ALICE共同的願望在於,不要推銷某一想法或理論,更著重每人的閱讀經歷,各說各話。不聚猶自可,大家圍讀倒真的會發現,原來差異可以這麼大!

經典的例子是去年大家讀村上春樹《迴轉木馬的終端》,談到第一篇〈雷德厚森〉時,大家對那對離婚夫婦有截然相反的態度,有書友仔著重妻子的意願長年被忽視,也有同情丈夫在不明不白情況下「被離婚」,其實他才是受害者。同一文本,迥異的詮釋。

這些有趣的經歷,讓我對鄂蘭的理論有更深的體會。獨特的個體,卻在圍桌而聚的情境中,認識對方也認識自己,認識這個不同,從而更認識自己。也欣賞這個不同;這個欣賞不一定在於修改自己的看法,更在於容納、甚至期待未知的觀點,明白有更多可能性這個客觀現實。

假使讀書會是一個志同道合的社群,一個共享空間,在此,歡迎大家來參加「紙牌讀書會」:






4月30日(六),傍晚七點
喬斯坦.賈德《紙牌的秘密》


有興趣的朋友,請給我留言啦!

2016年3月8日 星期二

審判筆記

這是卡夫卡的第三擊:《審判》!當分享過情節,大家都說小說十分荒謬,卻又很真實!




今次參加的書友仔有:Alice、Emma、Looy、Sandra、立德及水。水援引網上資料說,第九章中「守門人」寓言是小說重點,於是大家也就集中討論,這篇富寓言色彩的小說中的寓言。



Sandra、Alice及Looy都說,寓言中主僕關係很難說得準。守門人不讓鄉下人進入「法」之內,鄉下人盡了一輩子努力,終歸徒勞,但他留下來卻是自願;守門人可能欺騙了鄉下人,但守門人本身也可能受騙;守門人把守有權,驟眼看似是鄉下人的主子,但他其實就是為了侍候鄉下人,去留並非自願。Alice指出,鄉下人一天留在門外,守門人一天也得守下去,若從這角度看,守門人卻是鄉下人的奴役。

Emma指出,神父向主角K解釋這寓言時,說的一句:這些不一定是真實的,卻是必需的;她不能理解這說法。Alice分享說,她的詮釋是,「守門」這整個處境也許就是專為鄉下人而設,所以這趟經歷就是「必需」的了。Sandra也認為,事情是否「真實」對她十分重要,因為假若事情只是虛構,她是不會接受的。大家在這點意見分歧。Emma選擇美好的虛構,大環境的虛構,就如電影Matrix中的世界。Alice說,這要視乎自己是否有重建建構的能力。水卻質疑,人是否有能力從最根本的層面分辨「真實」,人只能選擇以他願意的方式過活。Sandra相信,人總能找到方法分辨,像電影Inception裡的陀螺。

立德說,這小說呈現的狀況很恐怖,因為小說世界中的事情很荒謬,does not make sense,由始至終也說不出主角所犯何罪,最終竟又自願接受死刑。這個does not make sense的狀況很真實,也很恐怖。水、Looy及Alice都認為,人在遭遇不如意時,總會找些理由,彷彿「沒情由」的不幸更難接受。


大家都同意,故事有強烈宗教寓意,主角那宗說不出的罪是「原罪」,等來等去也等不到的法院裁決是「最後審判」。Sandra說,故事說的是「徒勞」,就如人每一天也步向死亡,而誰也不能逃離死亡。Emma指出,主角做了多番努力,但每一步能發揮的效果都沒兩樣,沒有情節,沒有高潮。水以為,卡夫卡要寫的就是沒有情節推演,就是反高潮,因為這就是「徒勞」一場。Alice說,小說中主角不明白「守門人」寓言,一如讀者不明白整篇小說,也就像人不明白人生一樣,事情許多時是說不準,也有點沒情由。